角色扮演一例:“晾衣绳传奇”

Clothesline Saga (Dylan) - 2:56

找到口头语言尤其歌曲语言允许更多重复的理论依据之后,最踏实的思路推进就是,歌曲可以重复生活语言而充满魅力。正好我拿《地下室录音》中的歌曲”晾衣绳传奇“为例,来说道说道这种独特魅力,既不同于诗,也不同于小说。

来看第一段:

没一会儿我们收了服装进来
也没人多说什么
就是些怪异衬衫和几条裤子
也没人愿碰它们

完全不是诗歌语言,对吧?诗歌语言,词句要经得起咀嚼品味,而这不是。这就是大白话,日常语言,但能激起人些许好奇:”我们“是干嘛地?为嘛穿怪异服装?看起来服装也没太大用途?这让人想知道究竟。开头“惊吓听众”的技巧之一:费解勾起悬念。对我有效,因为语言撷取的场面碎片够生鲜,加上知道这是Bobby的有趣灵魂,加上歌名”晾衣绳传奇“暗示这是个故事,加上简单的电声音乐讲大白话串成有趣的串。语言效果是因人而异的,但你只要在意就很有可能对场面好奇,有可能什么时候好奇。只要好奇,歌曲语言就开始驱动其独特的效果。

大白话勾起故事悬念,电影小说不也是这样吗?的确,歌曲更像小说(电影更诉诸视觉叙事),但要十倍百倍的压缩,生效也要更快更密。小说往往交代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目标之后才起冲突,而歌曲第一句就要冲突,这就是区别所在。其它元素,尤其人物不清楚,恰好可以作为悬念。我总结这种歌曲开头的技巧就是:场面窥斑。

Roger Schank认为人的记忆是由场景构成的,所以歌曲构造(电影剪辑一样)先排列场景,依照特定的逻辑线索,然后场景点染,让细节勾起悬念。逻辑线索,也就是故事线索未必要出类拔萃,迂回曲折,只要有一个最少三场景的线索。重要的是通过场景细节点染,勾出线索的悬念。

你不是想知道“我们”是谁?在干吗嘛?下一个场景来看:

妈妈进来拿了一本书
爸爸问她是什么书
有人问“你操什么心哪?”
爸爸说“哎,就说是嘛”
然后她们开始把服装收回
挂成一排
时值元月13日
人人心情不错

没介绍干嘛,介绍了有爸有妈,服装穿过成排挂在晾衣绳上。爸妈说的话什么意思不清楚,元月13日心情好为什么也不清楚。信息多了,费解也多了,好奇心更增加。

第二天大家醒来
看服装是否干了

前一天穿,洗,晾,第二天还要穿怪异服装,场景元素有了一点线索。

狗在叫,邻居走过
妈妈当然会打招呼
他笑问“你有没有听说
副总统疯了?“
哪?市区。啥时候?昨晚
”嗯,这可太糟了!“
邻居说”可我们无能为力
我们只能忘记这些“
妈说”是啊,我说呢“
然后问我服装是否没干

场景没变,元素丰富,但对悬念没有任何揭示。“我们”是干嘛滴?还要天天换上怪异服装?

悬念被延迟——故事的重要手段——无用之用。

我伸手摸我的衬衫
邻居说”那些服装是你的吗?“

“我”摸是看干没干,因为马上又要穿。邻居问则透露出邻居没见“我”穿过。场景没变,元素丰富,但还是没有揭开悬念。延迟满足的长短需要歌手凭感觉把握,但细节生动可以冲淡听者失望,因为即生即灭的细节扑面而来,你还要消化判断是否揭晓了悬念,根本无暇感觉失望。细节生动的方式之一是再碎化元素,从“我们”到“我”。

我说”有些是,不全部“
他说”你总帮着收服装吗?“
我说”有时,不总是我“
然后,邻居擤鼻子

是不是朝着揭晓悬念的方向在演进?是的:邻居没见“我”穿过这些服装。你如果感觉到了,先留着,因为往后才形成更长的逻辑线索。

就在此时爸爸朝外面喊
”妈妈要你把服装都收回屋里“
那,我就赶紧按吩咐做
当然我一直这么做
我回到屋里,妈在等着
然后我关上所有的门

场景没变,元素更丰富了,悬念揭晓了吗?好像还没有。虽然没有直说,但丰富了的元素够你拼出“关上所有的门”里面的事吗?

所以歌曲叙事不必离奇的故事情节,不必复杂的场景切换,甚至不必最后揭晓悬念,只要从始至终制造出一个悬念,元素丰富过程逐渐引向悬念揭晓就可以了。

不禁猜测,Bobby不过是看到特别人家有普通人家的“晾衣绳”而联想丰富,生造出这么一首歌。在“晾衣绳传奇”中,他不过是角色扮演了那家人的一个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