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讲培训是一个实用性催生的行业,里面更是机巧有余,机理不足。这里研究口头语言,更多是基于心理学或某人对现象的细致描述及其局部自洽。你去检查一下看,所有人说到为什么口头语言有效都是说,因为人类长期依赖这种语言。这其实是典型的典型的逻辑悖论:以果推因。我在接触口头传统研究的时候,看到的就始终是这个逻辑,也沿用这个逻辑很多年,但它始终隐隐作梗。发现口头演讲的研究与口头传统的研究,居然井水不犯河水,完全没有研究交集,于是心病发作,促使我重新将所有考据陈列出来,期望找出症结所在。
在所有说到口头语言特点的论调中,显然Walter Ong更触及本源,他致力于揭示口头语言与书写语言是完全不同的语言,而所有文学评论的研究和口头演讲的研究却都没有跳出此圈。Ong最可贵的贡献是表述了尽人皆知的公理,即口头语言随声音即生即灭。但Ong及其认同者并没有更多推演口头语言本质不同带来的优势,而是几乎偏执地集中探讨其劣势,即口头语言必须重复以免失忆。
回过头来看,所谓歌谣的多版本研究方法,口传史诗的程式理论,都是在研究口头语言的重复特征,其实是舍本逐末,或者说是受认识演进过程的局限性影响。这种研究是考古式的,缘木求鱼,完全没有现实意义。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口头传统研究有百年历史,却不被社会认知接纳的原因,务实的现代商业驱动的口头演讲就更无从接纳。
当然,口头传统研究有过这样一个推论,那就是口头语言便于记忆。为了记忆必须重复,因为重复所以便于记忆,这似乎是个循环逻辑。但无论如何,这是口头语言优势的一个观点,我在此基础上推演出变化重复原理,即实现记忆必须重复,重复有效必须有变化。也就是说,真正便于记忆的语言要素是变化的重复或重复的变化。我由此得到一个评论现代流行歌曲的标准,即歌曲的便于记忆性。重复的可以是音乐和语言,变化的也可以是音乐或语言,更多层面的重复和变化就是歌曲的特点。
我几乎满足于这种标准又很多年,可前面提到的逻辑循环其实始终妨碍透彻的理解口头语言的本质,也妨碍了进一步展开探究歌曲有效手段。直到反复讲口头演讲必须千方百计突出线索,制造细节冲突,因为口头语言随声音即生即灭,反复讲而突然意识到即生即灭的不仅仅是语言,还有重复的单调感。因为单调感也即生即灭,因此口头语言允许更多重复而不觉得单调,这才是口头语言便于记忆的更进一步机理。
我把这一发现称为Ong关于口头语言本质的第二个推论,它揭示的是口头语言的优势,即允许重复,不厌其烦。这个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推论,夯实了口头语言更多特点的研究基础,首先,允许重复导致口头语言表达极大地丰富,无论是歌谣的本地风光,还是口传史诗的程式化,都是具体体现。其次,允许重复导致便于记忆,导致歌曲具有延时的魅力和延时的领悟,而延时的领悟允许贮存和传达更深刻的内涵。及此,研究的空间大大展开,既可以理论上归纳总结口头语言的丰富重复性,魅力延迟和领悟延迟的个性和共性,还可以具体分析Dylan是如何在表达丰富和效力延迟这两方面,是如何出类拔萃的,可以再细化声音作为传播载体的其它条件演变,提炼有效的变化重复手段……